推断专题
烃的重要性质
编号 |
反应试剂 |
|
反应类型 |
1 |
Br2 |
光 |
取代 |
2 |
H2 |
Ni,加热 |
加成 |
3 |
Br2水 |
|
加成 |
4 |
HBr |
|
加成 |
5 |
H2O |
加热、加压、催化剂 |
加成 |
6 |
乙烯 |
催化剂 |
加聚 |
7 |
|
浓硫酸, |
消去 |
8 |
H2 |
Ni,加热 |
加成 |
9 |
Br2水 |
|
加成 |
10 |
HCl |
催化剂,加热 |
加成 |
11 |
|
催化剂 |
加聚 |
12 |
H2O |
催化剂 |
加成 |
13 |
|
催化剂 |
聚合 |
14 |
H2O(饱和食盐水) |
|
水解 |
烃的衍生物重要性质
序号 |
反应试剂 |
反应条件 |
反应类型 |
1 |
NaOH/H2O |
加热 |
水解 |
2 |
NaOH/醇 |
加热 |
消去 |
3 |
Na |
|
置换 |
4 |
HBr |
加热 |
取代 |
5 |
|
浓硫酸, |
消去 |
6 |
|
浓硫酸, |
取代 |
7 |
O2 |
Cu或Ag,加热 |
氧化 |
8 |
H2 |
Ni,加热 |
加成 |
9 |
新制Cu(OH)2 O2 溴水或KMnO4/H+ |
水浴加热 加热 催化剂,加热 |
氧化 |
10 |
乙醇或乙酸 |
浓硫酸,加热 |
酯化 |
11 |
H2O/H+ H2O/OH- |
水浴加热 |
水解 |
(3) 芳香族化合物的重要性质
序号 |
反应试剂 |
反应条件 |
反应类型 |
1 |
H2 |
Ni,加热 |
加成 |
2 |
浓硝酸 |
浓硫酸,55~60℃ |
取代 |
3 |
液溴 |
Fe |
取代 |
4 |
NaOH/H2O |
催化剂,加热 |
取代 |
5 |
NaOH |
|
中和 |
6 |
CO2+H2O |
|
复分解 |
7 |
溴水 |
|
取代 |
8 |
FeCl3 |
|
显色 |
9 |
KMnO4/H+ |
|
氧化 |
10 |
浓硝酸 |
浓硫酸,加热 |
取代 |
11 |
(CH3CO)2O |
|
取代 |
12 |
H2O |
H+或OH- |
水解 |
(4) 有机反应类型
反应类型 |
特点 |
常见形式 |
实例 |
取代 |
有机分子中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。 |
酯化 |
羧酸与醇;酚与酸酐;无机含氧酸与醇 |
水解 |
卤代烃;酯;二糖与多糖;多肽与蛋白质 |
||
卤代 |
烷烃;芳香烃 |
||
硝化 |
苯及其同系物;苯酚 |
||
缩聚 |
酚与醛;多元羧酸与多元醇;氨基酸 |
||
分子间脱水 |
醇分子之间脱水形成醚 |
||
磺化 |
苯与浓硫酸 |
||
加成 |
不饱和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。 |
加氢 |
烯烃;炔烃;苯环;醛与酮的羰基;油脂 |
加卤素单质 |
烯烃;炔烃; |
||
加卤化氢 |
烯烃;炔烃;醛与酮的羰基 |
||
加水 |
烯烃;炔烃 |
||
加聚 |
烯烃;炔烃 |
||
消去 |
从一个分子脱去一个小分子(如水、HX)等而生成不饱和化合物。 |
|
醇的消去 |
|
卤代烃消去 |
||
氧化 |
加氧 |
催化氧化;使酸性KMnO4褪色;银镜反应等 |
|
还原 |
加氢 |
|
不饱和有机物,醛或酮,含苯环有机物 |
显色 |
|
|
苯酚与氯化铁:紫色;淀粉与碘水:蓝色 蛋白质与浓硝酸:黄色 |
(5) 有机物的重要性质
试剂 |
Na |
NaOH |
Na2CO3 |
NaHCO3 |
Br2水(Br2) |
KMnO4/H+ |
烷烃 |
|
×(√) |
× |
|||
烯烃 |
√ |
√ |
||||
炔烃 |
√ |
√ |
||||
|
×(√) |
× |
||||
|
×(√) |
√ |
||||
R—Cl |
× |
√ |
× |
× |
× |
× |
R—OH |
√ |
× |
× |
× |
|
√ |
|
√ |
√ |
√ |
× |
√ |
√ |
R—CHO |
× |
× |
× |
× |
√ |
√ |
R—COOH |
√ |
√ |
√ |
√ |
× |
× |
RCOOR’ |
× |
√ |
× |
× |
× |
× |
(6)其它变化
官能团的变化;
“碳架” 的变化(碳原子数增多、减少,成环、破环)。
8.深刻理解醇的催化氧化,卤代烃及醇的消去反应,酯化反应等重要反应类型的实质。
能够举一反三、触类旁通、联想发散。
⑴由乙醇的催化氧化,可推测:
⑵由乙醇的消去反应,可推测:
(3)由乙醇的脱水生成乙醚,可推测:略
⑷由酯化反应原理,可推测:(肽键同)
十三、有机化学计算
1、有机物化学式的确定
(1)确定有机物的式量的方法
①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ρ,求算该气体的式量:M = 22.4ρ(标准状况)
②根据气体A对气体B的相对密度D,求算气体A的式量:MA =
DMB
③求混合物的平均式量:M = m(混总)/n(混总)
④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烃的式量。
⑤应用原子个数较少的元素的质量分数,在假设它们的个数为1、2、3时,求出式量。
(2)确定化学式的方法
①根据式量和最简式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。
②根据式量,计算一个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,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。
③当能够确定有机物的类别时。可以根据有机物的通式,求算n值,确定分子式。
④根据混合物的平均式量,推算混合物中有机物的分子式。
确定有机物化学式的一般途径
(4)有关烃的混合物计算的几条规律
①若平均式量小于26,则一定有CH4
②平均分子组成中,l < n(C) < 2,则一定有CH4。
③平均分子组成中,2 < n(H) < 4,则一定有C2H2。
2、有机物燃烧规律及其运用
(1)物质的量一定的有机物燃烧
规律一:等物质的量的烃和
,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。
[]
规律二:等物质的量的不同有机物、
、
、
(其中变量x、y为正整数),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。或者说,一定物质的量的由不同有机物
、
、
、
(其中变量x、y为正整数)组成的混合物,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,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,且等于同物质的量的任一组分的耗氧量。
符合上述组成的物质常见的有:
①相同碳原子数的单烯烃与饱和一元醇、炔烃与饱和一元醛。其组成分别为
与
即
;
与
即
。
②相同碳原子数的饱和一元羧酸或酯与饱和三元醇。
即
、
即
。
③相同氢原子数的烷烃与饱和一元羧酸或酯
与
即
规律三:若等物质的量的不同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H2O的量相同,则氢原子数相同,符合通式(其中变量x为正整数);若等物质的量的不同有机物完全燃烧时生成的CO2的量相同,则碳原子数相同,符合通式
(其中变量x为正整数)。
(2)质量一定的有机物燃烧
规律一:从C+O2=CO2、6H2+3O2=6H2O可知等质量的碳、氢燃烧,氢耗氧量是碳的3倍。可将→
,从而判断%m(H)或%m(C)。推知:质量相同的烃(
),m/n越大,则生成的CO2越少,生成的H2O越多,耗氧量越多。
规律二:质量相同的下列两种有机物与
完全燃烧生成CO2物质的量相同;质量相同的下列两种有机物
与
,燃烧生成H2O物质的量相同。
规律三:等质量的具有相同最简式的有机物完全燃烧时,耗氧量相同,生成的CO2和H2O的量也相同。或者说,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无论以何种比例混合,只要总质量相同,耗氧量及生成的CO2和H2O的量均相同。
(3)由烃燃烧前后气体的体积差推断烃的组成
当温度在
①△V > 0,m/4 > 1,m > 4。分子式中H原子数大于4的气态烃都符合。
②△V = 0,m/4 = 1,m = 4。、CH4,C2H4,C3H4,C4H4。
③△V < 0,m/4 < 1,m < 4。只有C2H2符合。
(4)根据含氧烃的衍生物完全燃烧消耗O2的物质的量与生成CO2的物质的量之比,可推导有机物的可能结构
①若耗氧量与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,有机物可表示为
②若耗氧量大于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时,有机物可表示为
③若耗氧量小于生成的CO2的物质的量时,有机物可表示为
(以上x、y、m、n均为正整数)